慢性咽喉炎,癔球症,咽喉逆流 (Chronic Pharyngitis, Globus pharyngeus,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

慢性咽喉炎,癔球症,咽喉逆流  (Chronic Pharyngitis, Globus pharyngeus,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

以上是門診很常見的疾病,常一起混用,患者長期喉嚨有異物感、有痰卡住、會不自覺的想要清喉嚨、咳嗽、也許咳的出痰或無痰、吞口水好像吞不乾淨,然而並沒有吞嚥疼痛,吃東西也沒有困難,理學檢查又都正常。這類的患者常常反覆的就診,被當成感冒治療; 作檢查也找不出所以然,甚至在各專科之間被踢來踢去,非常困擾。

常見的原因 (如表)

咽喉逆流 (LPR)  vs 胃食道逆流 (GERD)

這兩者是最常見相關的疾病,據推測約有1/3-2/3咽喉逆流的人合併胃食道逆流。然而不一定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例如嗝酸水、胸悶、食道灼熱感。而且當胃鏡檢查正常 (NERD,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也不能排除LPR。有研究認為LPR的機制可能是酸直接的刺激,或是上食道括約肌 (UES) 由於逆流,造成反射性的高張 (reflux vs reflex)。另外LPR為直立性逆流,是上食道括約肌關不緊,和一般胃食道逆流是平躺性逆流,為下食道括約肌 (LES) 關不緊不同。咽喉部相對食道更敏感,而且缺少保護機制,在微酸的條件就會受到刺激,另外咽喉上皮中含有酵素 (Pepsin),遇酸即會產生刺激。這些可以解釋為何只出現LPR的症狀卻沒看到GERD。

慢性發炎反應

例如慢性鼻竇炎、鼻涕倒流、慢性過敏、扁桃腺炎

局部病灶

需注意喉部腫瘤的危險徵兆,例如體重減輕、吞嚥困難、嘶啞、單邊症狀。雖然說檢查常常正常,但也有論文提到,用內視鏡仔細觀察下,還是可以看到會厭下水腫、黏液增多、犁狀竇積液、息肉等等。

甲狀腺疾病

有研究約1/3 的甲狀腺腫塊會出現喉嚨的異物感,這些甲狀腺腫塊大多無法用手觸診出來,需要超音波來排除。然而開刀後,症狀也會改善,但原因不明。

頸椎病

很多個案報告提到頸椎的問題,例如前方骨刺、顳顎關節病、莖突過長症(Eagle’s Syndrome) 也會產生咽喉異物感,需要X 光檢查。

身心症

壓力、情緒確實會讓症狀加重,患者中也較多容易緊張、憂鬱、焦慮的人格特質。然而身心症的關連性,研究卻互相矛盾。能找到確定原因的患者、或是對PPI治療反應佳的,比較少出現身心症的症狀。

檢查

  1. Nasopharyngoscope 鼻咽內視鏡
  2. Endoscope 胃鏡
  3. MII/pH monitoring: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test,比單純 pH monitor 更可以看出微酸性的逆流,更為準確
  4. Videofluoroscopy 動態X光攝影
  5. Manometry 食道壓力測試
  6. Barium swallow 鋇劑顯影

治療

目前沒有統一、實證確定的治療方法,但被廣泛接受的包括

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

不要吃太飽,避免太酸辣、太甜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煙、酒、咖啡、茶,睡前2小時勿進食。睡時上半身抬高15゜,睡覺時左側躺,控制好體重。

藥物

  1. PPI: 採用高劑量,一天兩次,可以搭配H2-blocker,療程也較長,到3-6個月,然而可以先以一個月來判斷。
  2. Alginate: 用來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用藥,服用後形成膠狀物來阻止逆流。
  3. 促蠕動制劑: Metoclopromide 因為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仍有爭議。而Baclofen 可以減少下食道括約肌放鬆的頻率,減少逆流,因此也用來治療LPR。

復健治療

吞嚥的肌群的放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_4fO6MxyA&t=1s),強化深頸曲肌(Shaker exerci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3YOBxdXv4),語言治療運動 (Masako Maneuv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RC488niqE),減少刻意吞口水、清喉嚨的動作,保持口腔濕潤。

認知行為療法 (CBT,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和抗鬱劑 (TCA)

認知行為療法常被用來治療體化症 (somatization),或是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病症。喉嚨異物感、嘔吐、失聲症、肢體疼痛 (globus, vomit, aphonia, pain in extremities) 即是體化症常見的症狀。對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