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和姿勢的關係

疼痛和姿勢的關係

若疼痛不是因為急性傷害造成,要先考慮到長期的姿勢不良,使得日常生活上,反覆動作時,力量的傳遞出現斷鍊,或是肌肉無效率的過度使用,以致受傷。當出現某些型態的姿勢或是特色的臨床表現時,則要考慮姿勢的問題。

無法挺立或過度矯正

深層肌群(Deep line musles)、近端肌群一般處於持續性的收縮、先置狀態,以提供一個穩定的核心,讓表層肌能做出流暢的動作。深層肌功能正常的人,動作優雅流暢不費力。當失能時,可能出現垂頭喪氣樣,造成過度以韌帶 (例如脊間韌帶) 支持身體的重量。習慣性的姿勢不良,會造成本體感覺的紊亂,即使用表層肌代替深層肌來支撐身體,也會出現過度矯正的緊繃樣,姿勢無法維持而出現疼痛。

駝背

胸椎駝背,會造成胸椎活動度降低 (特別是伸展和旋轉),而使得頸、腰過度代償,造成頸、腰疼痛和椎間盤的病變。也會使肩胛骨移位,造成肩膀的問題。會讓肋間肌及橫膈膜失能,影響到呼吸。行走時身體需要抗旋轉的力量,特別在T7的位置,所以步態也會受影響。

旋轉功能失常

站立時旋轉,上半身約佔50゜,骨盆約佔50゜,當作lumbar locked Extension/Rotation 時,胸椎約佔50゜,當作 prone on elbow Extension/Rotation 時,約有30゜(胸椎20゜腰椎10゜),頸椎旋轉約有80゜,若是C12 也有40゜,當深層肌分節失能時,旋轉功能就會變差。而旋轉合併伸展失常最常發生在胸椎。

重心轉換困難

重心轉換時,包括前、後、左右的重心轉換。測試時患者容易跌倒,並且償試用屏息、抓握、屈肌協同模式 (Flexor Synergy) 來穩定身體。

脊椎力學轉換區疼痛

枕下區域 (C0C1C2)、頸胸椎交界 (C7T1T2)、駝峰 (T4567)、胸腰交界 (T12L1)、腰薦交界 (L5S1)、薦髂關節處 (SIJ),這些是力學的轉換區。若是姿勢不對,造成力學傳遞的斷鍊,這些區域受力最大,最先產生疼痛。外表看起來會形成凹槽折點或是僵硬、活動度差的團塊 (Hyperstablized)。

骨盆移位及旋轉

如前面提及的骨盆交叉症候群,各有型態上的特色及相對應肌肉不平衡的表現。

呼吸問題

呼吸問題相當大,牽扯的肌肉也很多,當姿勢不良,影響到呼吸肌的活動時,會出現很多的代償和疼痛。例如斜角肌和腰方肌、胸肌和腰大肌、及横膈膜和骨盆底肌的對應,各會造成不同的疼痛表現。

出現原始的模式

當深層肌群有失能,動作時比較容易出現 “純曲肌或純伸肌協同模式” (Flexor/Extensor Synergy) 的現象,而缺少伸肌及曲肌的協同配合。Janda (1978) 發現,上肢容易以純曲肌協同模式出現,而下肢容易以純伸肌協同模式出現。如同中風的病人動作表現。

 Flexor synergy componentsExtensor synergy components
上肢肘曲
前臂外旋(supination)
指曲、腕曲
肩上提(Elevation)、後收(retract)、外展(Abd)、外旋(ER)

例如: 練啞鈴時
肘伸
前臂內旋(pronation)
指伸、腕伸
肩(Protract)、內收(Abd)、內轉(IR)  


例如: 身體撐東西上引
下肢膝曲
髖曲、外展(Abd)、外轉(ER)
踝上提,踝內翻
趾背伸(dorsiflex)  

例如: 騎腳踏車上拉時(有卡鞋)
膝伸
髖伸、內收(Add)、內轉(IR)
踝下踩,踝內翻
趾下曲(platarflex)
 
例如: 騎腳踏車下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