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髖關節肌肉,在讓髖關節動作時,是多個平面的,即包括冠狀面、矢狀面、水平面的各種組合; 隨著髖伸曲的角度大小,力矩也會改變,重要性也跟著變,甚至會產生完全相反的動作。腰椎、骨盆、股骨位置也都會改變髖部的肌動學。因而相當複雜。
髖肌群的肌肉
肌肉的作用 (力矩) = 力臂 (作用的方向和髖關節旋轉中心的距離,即數字) * 肌力 (和截面積成正比,可想成是肌肉大小)
主要 | 次要 | 備註 | |
前曲肌 | Iliopsoas 1.8 Rectus Femoris 4.3 Tensor Fascia Lata 3.9 Sartorius 4.0 Add Longus 4.1 Pectineus 3.6 | Add Brevis 2.1 Gracilis 1.3 Glu mini (ant) 1.0 | TFL 有內轉,而Sartorius 有外轉的作用 |
後伸肌 | Glu Max 4.6 Biceps Femoris (long head) 5.4 SemiMembranosus 4.6 SemiTendinosus 5.6 Add Magnus (post) 5.8 | Glu Med (middle, post) 1.4;1.9 Add Magnus (ant) 1.5 | 當大角度髖曲時,內收肌群反而會產生髖伸的力量 Add Magnus (ant) 有外轉,而 (post) 有內轉的功能 |
外展肌 | Glu med (all) 6~7 Glu mini (all) 5~6 TFL 5.2 | Pyriformis 2.1 Sartorius 3.7 Rectus Femoris 2.3 | Glu med (ant) : 前曲並內轉,(post): 後伸並外轉 Glu mini (ant): 內轉和髖曲,(post): 外轉 Pyriformis 是深臀肌群唯一能外展,其餘為內收 |
內收肌 | Add longus 7.1 Add brevis 7.6 Add Magnus (ant , post) 7~3.4 Pectineus 3.2 Gracilis 7.1 | Biceps Femoris (long) 1.9 Glu Max (post) 0.7 Quadratus Femoris 4.4 Obturator Extrenus 2.4 | Add Magnus 除了內收也是重要的髖伸肌,如同膕肌。其它內收肌群在髖伸直時,為前曲肌。內收肌群常是兩側同時啟動完成動作。 |
外轉肌 | Short: Pyriformis 3.1 Gemillus 3.1~3.3 Quadratur Femoris 3.4 Obturator Internus 3.2 Long: Glu Max 2.1 | Glu Med (post) 2.4 Glu mini (post) 1.4 Obturator externus 0.4 Sartorius 0.3 Bicep Femoris 0.6 | Bicep Femoris 同時有後伸、內收、外轉 短的外轉肌,除了 pyriformis 幾乎都是水平外轉,很好的提供了髖關節壓迫穩定。 |
內轉肌 | X | Glu mini (ant) 1.7 Glu Med (ant) 2.3 TFL 0.0 (髖伸時) Pectineus 1.0 Add Brevis 0.5 Add Longus 0.7 Add Magnus (post) 0.4 | Add Magnus 同時有後伸、內收、外轉(ant)、內轉(post) , 因為大部分此肌群的肌肉走向為矢狀面及冠狀面,所以髖伸時 內轉力矩都不大,但當髖曲時,內轉力矩就大增,甚至到8-9倍。 |
Iliopsoas 是髖曲肌也是軀幹的曲肌。髖曲肌要作動,需要核心把骨盆固定住,以免骨盆前傾、腰椎前凸,影響效率。例如腹直肌的收縮固定骨盆或腹横肌收縮來增加腹內壓 (此為協同共軛收縮)。 同理,若髖曲肌太緊,也會造成骨盆前傾及腰椎前凸。
髖後伸肌群,則參與身體向上和向前,如衝刺動作。骨盆後傾時,為維持身體直立,同時也需要腹肌的參與,腹肌功能上可算為短臂的髖伸肌群。髖關節能全後伸時,重心剛好切在髖旋轉中心的後面,可以減少髖伸肌肉的出力,並使髖關節韌帶的鎖緊,達到久站不累的效果。
內收長、短肌,在髖伸直的角度時是髖曲肌,但是在髖曲角度變大時 (大於40-70),反而會產生髖伸的力矩,這對反覆髖曲髖伸的運動,例如單車、深蹲,能夠提供最佳的表現,加上本身的內收作用,是為三平面的肌群,也因此容易拉傷。
外展肌群,最重要的功能是單腳站,對於穩定步態很重要,站立期時,外展肌群發力並帶著內轉,可以帶動對側骨盆往前晃出去(swing leg),主要的外展肌群,包括臀中肌、臀小肌、擴筋膜張肌都有這樣的作用。
髖外轉肌群,相對是讓骨盆、軀幹整體往對側旋轉。這對行進時突然轉向很重要 (另一個是膝)。另外pyriformis, Glu mini/med (post), Glu Max (ant) 的外轉作用,在髖大角度曲屈時 (例如90-100),反而轉成內轉作用。所以cross- leg 在大角度髖曲時,可以用來作犁狀肌的拉伸。
為了提供更大的內轉力量,身體容易採髖曲的姿勢,即為骨盆前傾。所以當髖伸肌無力 -> 骨盆前傾 -> 過多的內收力 -> 剪刀腳的步態,這也和髕股骨症候群 (patellofemoral joint pain syndrome) 及非創傷性前十字韌帶損傷有著相同的病生理。矯正時,除了增加髖外轉、外展的訓練,同時也要加強髖後伸的訓練。且髖曲時,除了內轉肌的力矩增加,有些外轉肌也變成內轉作用,更加大了內轉的力道。髖伸角度利於外轉發力,髖曲角度利於內轉發力。
參考資料
J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Feb 2010 Vol 40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