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股骨疼痛症候群II – 物治角度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 PT part)

髕股骨疼痛症候群II – 物治角度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 PT part)

症狀

髕股骨疼痛症候群主要的症狀是非創傷性、髕骨(膝蓋骨)周圍、或髕骨後面的疼痛,主因是單次高強度的受傷或反覆的中低強度承重所造成,症狀常是經年累月,時好時壞。一旦進入慢性疼痛,就跟心理狀態、睡眠、壓力有相關。當然要跟脂肪墊受傷、滑囊絨毛炎、關節內病灶 (例如、半月軟骨破裂、十字韌帶受傷) 做鑑別診斷。

根據區域相互依存理論 (regional interdependence): 穩定關節和活動關節相交替;膝關節本身是屬於穩定關節,相對除了膝蓋本身的狀況外,還要注意腰椎、骨盆、髖、腳踝的活動度是否足夠,才能看出膝是否因為代償其它關節而出問題。

理學檢查

活動度: 需評估髖、膝、踝的活動度

觸診: 找到痛點在那,髕骨滑動的空間是否受限

膝周圍肌力測試、Neural lock: 可以幫忙找到無力的肌群,要測試曲膝的各角度是否有 neural lock

姿勢解讀 (body reading): 找出拉長、縮短的肌群

關節是否積水: 超音波檢查,若有積水,常代表有關節內的問題

靜態平衡: 單腳站

動態測試: 單腳/雙腳深蹲、弓箭步 (squat ,lunge)、步態,常觀察到膝過度內扣及內轉 (Dynamic Knee Valgus: hip adduction and internal rotation),髖伸肌群無力,曲膝時膝蓋控制不好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仍是最建議的,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而不是以完全避痛來設計運動治療

肌力強化及伸展:  選擇強化最大而疼痛感最少的運動,考慮點是髕骨和股骨間的相對壓力,據研究閉鎖鏈時膝曲<45゜,而開放鏈時膝曲>45゜的運動較好。

貼紥: 不確定,貼紥後立即測試動作時是否疼痛減輕,才算合適的貼紥

乾針: 不確定

關節鬆動術

神經肌肉再訓練: 誘導發力髖外展肌、外轉肌、膝伸肌、核心肌群

漸近式活動承重訓練: 受力大小依序是 走路 -> 坐下-> 起立 -> 深蹲 -> 前弓箭步 -> 上樓 -> 下樓 -> 單腳跳著陸期 -> 側弓箭步 -> 單腳跳起跳期,依此原則設計適當的訓練

參考資料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from the physical therapist’s perspective  Ann Jt. 2018 May ; 3: . doi:10.21037/aoj.2018.04.11. Jacob John Capin, Lynn Snyder-Mack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