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外側痛,是門診常見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臀肌受傷。狹義上指的就是臀中肌及臀小肌的病變。
怎麼檢查
髖外側痛在肌肉發達或輕微受傷的人,其實不容易找到病因,因為這裏的肌肉層很深、很厚,檢查時不容易壓到痛點,病人自已也說不出來那裏痛,或需要很大的動作才會誘發疼痛。因此有些測試動作,會讓診斷容易些:
- 單腳站立: 單腳站至少30秒,觀察骨盆是否無法維持平衡、是否誇張的橫移、會出現疼痛
- 抗阻髖內旋、抗阻髖外旋
- FADDIR (Flexion, Adduction, Internal Rotation) 測試: 抱膝往對側肩靠近
- Ober 測試: 健側在下側躺,病腳往後伸 (即髖伸),向天抬高
- 當然疼痛的位置 (髖外側) 最重要
髖外側痛的其他原因
髖外側痛,不是只有臀肌的問題,還需要評估
- 神經痛: 這裏的皮神經包括 T12 Subcostal n., L1 Iliohypogastric n. femoral br.,及L2、L3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
- 髖關節: 髖關節的活動度會受限、痛大部分在鼠蹊部、深臀部; 大腿前側或到膝蓋、關節無力、卡住、髖內轉時出現疼痛、FADDIR 陽性
- 髖夾擠: 可能是韌帶(Iliofemoral lig.)、恥骨肌(Pectineus)、腰大肌(Psoas)、關節唇(Labrum),但疼痛大部分在前側
- 股直肌的間接頭 (Indirect head of Rectus Femoris)
那些人容易臀肌痛
據研究臀肌病變相關的流行因子包括女性、>40歲、寬骨盆差 (兩邊髂骨緣距離和兩邊髖大轉子間距離的寬度差)、股骨頸和股骨幹角度小 (<135゜,造成髖外擴),統計起來,下背痛的人有1/3也會有髖外側痛; 治療髖外疼痛下背痛也會改善。
臀肌受傷的真正原因
臀肌會受傷是因為受力過大或反覆長時間的過度活化所致,最常發生在臀中肌、臀小肌的接骨點。力學上是因為肌束受同向力 (Longitudinal tension ) 和横向壓力 (Compression force) 作用所造成,其中横向壓力影響更大。所以臀肌病變時,臀中肌、臀小肌肌腱緊靠大轉子那面最易受傷,這也是超音波最容易看到病灶的位置。當髖內收 (Adduction)、骨盆往對側傾 (Contralateral Tilt) 時,橫向壓力會更大 (如示意圖)。因此患者的姿勢包括骨盆歪斜、腰椎側彎、薦髂關節、髖外展內收也都要一起評估。
髖外側的肌肉有較深層的臀中肌、臀小肌分別著骨於大轉子的側小面及前小面,統稱為大轉子外展肌; 下方有股外直肌; 表面層為前外側的擴筋膜張肌、側面髂脛束、後方的臀大肌,統稱髂脛束伸展肌群,這些肌群都會使髖外展。肌群中彼此就可能出現代償關係。另外透過後斜系統 (Posterior Oblique System) 傳遞力線,這些肌肉會造成骨盆的歪斜、腰椎側彎。而影響到另一邊,所以都需要一起矯正,才算是找到真正的病因。
超音波檢查最重要
影像學的檢查還是以超音波最為實用、方便。可以看見臀中肌、臀小肌肌腱腫脹、斷裂、鈣化、肌筋膜間滑囊積水 (即過去所說的大轉子滑囊炎)、肌纖維回音增加、脂肪變性。核磁共振雖更為準確,但不常使用。
治療
治療方法 目前並無定論,包括物理治療、運動治療、體外震波、注射治療。治療先從減輕橫向壓力開始,生活中要避免造成髖內收的動作 (如圖); 若要放鬆臀肌也避免用內收伸展來放鬆,因為會讓横向壓力增加,而改以按摩、乾針為替代。運動治療從等長收縮運動開始,到大重量等張收縮運動,最後再進階到功能性運動整合 (例如lunge squat),注意腰椎及骨盆的正確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