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皮神經痛是另一個腰腿痛比較容易忽略的原因。臀皮神經痛也會痛到腳 (約佔50%以上),但和坐骨神經痛不同的是,疼痛的範圍不依著神經皮節來分布。所以也是一種 “偽坐骨神經痛” (pseudosciatica)。臀皮神經分為上羣 (sup cluneal nerves, T12-L5)、中羣 (middle cluneal nerves, S1-S3)、下羣。一般是以上、中臀皮神經痛為多。
臀皮神經痛約佔下背痛的 10% 左右,因為上臀皮神經會穿過胸腰筋膜、又跨過髂骨上緣; 中臀皮神經會穿過後長薦髂韌帶 ( long posterior sacroiliac ligament,LPSIL) 或從下面經過,當神經經過這些位置時,因為反覆曲伸滑動、角度轉折、及周圍組織彈性不同,很容易被卡壓造成神經腫脹、發炎。轉折處因而產生壓痛點,並造成後面神經支配的區域產生疼痛。
上臀皮神經的壓痛點是延著髂骨上緣,一般是在距中線7公分, 後薦髂棘(PSIS) 外上5公分的位置,疼痛可以往下延伸到腳; 中臀皮神經的壓痛點在後薦髂棘(PSIS) 下方2-3公分後長薦髂韌帶 (LPSIJ) 上,也可以延伸到屁股,甚至到小腿、足跟分布的範圍。這個位置和薦髂關節 (SIJ),腰髂韌帶 (ILL) 都很近,所以要和這些結構的疼痛及坐骨神經痛,做些鑑別診斷。
做前彎後仰時,會拉扯和擠壓到胸腰筋膜,做對側彎、對側旋轉時會拉扯胸腰筋膜,因而牽動臀皮神經,加重疼痛; 這跟單純後仰、同側彎、同側旋轉時擠壓腰椎的小面關節的疼痛,可以來幫助分別小面關節的問題。另外腰髂韌帶在前彎、對側彎、對側旋轉時也會誘發疼痛,這時可以加作 Patrict test (髖曲加髖外展) 來更確定是否是腰髂韌帶的問題。至於薦髂關節則需要更多的理學檢查綜合評估 (例如 Compression, Distraction, Gaenslen, Sacrum thrust…)。
在年紀較大、腰椎骨折、薦髂關節有問題、小面關節有問題、曾做過腰椎骨盆手術、肥胖、剛生產後婦女、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臀皮神經痛,這些患者本身也容易有結構的問題,所以要一起考慮臀皮神經痛。
表中所列是常見的腰腿痛的臨床原因,也因為症狀多又相重覆,光靠理學檢查是無完全分別的,這時就需要「診斷性神經阻斷注射」,將麻醉藥打在臀皮神經的壓痛點上,看症狀有沒有改善,來做最終的判斷。若症狀明顯改善,可以再施打類固醇、葡萄糖、甚至PRP,甚至以周邊神經電刺激,高頻熱凝 (效果約1年左右) 來延長治療的效果,最後還剩神經減壓手術。因此這需要患者能接受多次、多點的注射,才能夠找到最後的原因並且治療好。
結論,臀皮神經痛診斷的三個大重點: 1. 症狀特色 2. 壓痛點 (Tinel sign) 3.神經阻斷後能改善症狀(即診斷性注射)。
參考資料
Entrapment of middle cluneal nerves as an unknown cause of low back pain, World J Orthop 2016 March 18; 7(3): 167-170
Superior and Middle Cluneal Nerve Entrapment: A Case of Low Back and Radicular Pain, Pain Physician 2022; 25: E503-E521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luneal Neuralgia as a Cause of Lower Back Pain, Orthopedic Reviews 202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