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後外角受傷 (PosteroLateral Corner,PLC injury)

膝後外角受傷 (PosteroLateral Corner,PLC injury)

膝後外角 (PLC) 的部分,是穩定膝關節很重要的部位,也漸漸受到重視; 之前大多著重在十字韌帶對膝蓋的重要性,然研究發現,開刀時若是只做十字韌帶重建而沒看出 PLC 受傷,不但容易重建失敗 (graft failure),日後還會加速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目前談論膝外角的結構,大致分為

主要穩定結構 (Primary stabilizer):

膝外側副韌帶 (FCL, Fibula Collateral lig),膕肌腱 (PLT, Popliteus tendon),膕肌腓骨韌帶 (PFL, PopliteoFibular lig)

次要穩定結構 (Secondary stabilizer):

膝側關節囊 (包含 meniscotibial lig, meniscofemoral lig)、膕肌半月板枝 (popliteomeniscal fascicles) 冠狀韌帶 (coronary lig)、豆骨腓骨韌帶 ( FabellaFibular lig,豆骨是一種子骨,位於腓腸肌外側頭近端,肌腱內,約1/3的人有)、弓型韌帶 (arcuate lig)、髂脛束 ( ITB)、膝前外韌帶 (ALL)、腓腸肌外側頭、股二頭肌

受傷機制:

直接前內側撞擊,或過度後展 (hyperextensioin),膝內翻的壓力過大 (non-contact varus stress),常合併有十字韌帶受傷 (反之亦然),單純後外角受傷的比例僅佔 1/3

生物力學:

膝外角主要的功能為防止過度的膝內翻 (varus restraint)、脛骨外旋、脛骨後外側移位,同時是脛骨前後位移的次要穩定結構

限制膝內翻: FCL 為主要,PLC 為次要結構

限制脛骨外旋: FCL+ PLT+ PFL 為主要結構,特別是膝微彎約 30-40゜,PCL 是次要結構

限制脛骨內旋: 在膝微彎約 30-40゜時,主要是ACL,更彎時主要是 ALL,PLT是次要穩定角色

理學檢查:

內翻測試 (Varus stress test):

膝微彎30゜若不穩,完全伸直時為穩定: FCL +- PLC 的問題

若膝微彎30゜不穩且完全伸直時測試也不穩: FCL+ PLC+ 十字韌帶皆有問題

脛外轉後伸測試 (ER recurvatum test):

仰躺,將大腳趾往上提,若出現脛骨外轉、後伸角度大於另一側,則為PLC 受傷

反向支點轉移測試 (Reverse pivot shift test):

脛骨施以外旋,內翻的力量,當膝蓋從垂直到微彎時出現回位的響聲或病人害怕。但由於高特異度但低敏感度,適用於確診,但不能用於排除PLC受傷

撥號測試(Dial test):

趴著,足背屈(鎖住腳踝角度),做足外旋,若患肢大於健側10゜,即為陽性

在膝彎30゜時,若是陽性,則 PLC受, 在膝彎90゜時,陽性,則為 PCL受傷

影像學檢查

壓力X光 (stress x ray):

慢性的PLC 受傷,可以照站立X光,判斷是否有膝內翻的力學問題 (standing long-leg AP alignment),或施力內翻時照X 光 (varus stress X ray),判斷膝關節外部,脛股骨的間距是否增加。急性PLC 受傷,X 光常是正常。

核磁共振 MRI:

仍是檢查的最終標準,但受限於設備的問題。

超音波 Ultrasound:

是目前臨床上最方便、實用的檢查,常需與健側做比較,對總腓神經也可以檢查。若是受傷程度較低,也可以直接用於導引注射治療。

若是高度的PLC 受傷,研究指出,重建手術優於直接的修補手術。

參考資料

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 Current Concept   Arch Bone Jt Surg. 2016; 4(2):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