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後肌 (posterior tibialis) 在那?
脛後肌位於小腿後最深層,從脛腓骨、骨間膜處發出,繞過內踝的後側,主要連接到足舟狀骨結節; 分枝也連結到足底蹠骨 (1st cuneiform-metatarsal joint, 2nd,3rd,4th metatarsal bones) 近端、楔骨 (2nd,3rd cuneiforms)、長方骨(cuboid),跟骨 (calcaneus sustentaculum tail),是足弓穩定、足內翻最主要的肌肉,收縮時會將中、後足各骨頭拉緊而成為一體,讓腓腸肌收縮推進更有效率。
脛後肌的重要性
脛後肌失能是造成後天性扁平足最大的原因,然而卻常常被忽視。脛後肌失能大約佔3%-10%的盛行率。如果不及早處理,會漸漸變嚴重,造成足弓塌陷、足根外翻、前足外展,最後不可逆地影響到腳踝功能。另外也可能和脛前痛、足底筋膜炎、髕股骨疼痛症候群有關。
常見的原因包括過度使用、反覆的足踝外傷; 另外一些內科疾病也有關係,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關節炎。另外先天性扁平足、先天附屬舟狀骨 (accessory navicula)、跗骨聯合 (tarsal coalition) 都是危險因子。
脛後肌失能有那些症狀
症狀會依嚴重度而進展,根據Johnson Stroma stage 來分
I 期
行走或運動時足內側面腫、痛,或踝內側痛,休息時在脛後肌沿線上有壓痛,臨床上表現像是脛後肌肌腱腱鞘炎,這時足弓仍是完整的,仍可以單腳墊腳尖站立,但是會疼痛。
II 期
開始出現動態性 (可逆性的) 扁平足 (足弓塌陷,navicular drop >1cm)、足跟外翻 (正常大約只有5゜),除了原本I 期的症狀外,開始出現跗骨竇疼痛 (sinus tarsus),單腳墊腳尖站立困難。
III 期
足弓塌陷已固定,足跟外翻,跗骨竇疼痛,前足外展 (從後看,腳趾頭已偏出外側2 趾以上)
IV 期
影響到踝關節,內踝三角韌帶受傷
理學檢查
雙腳墊腳尖站 (double heel rise sign) : 比較足根的狀況,若足根在墊腳尖時,可以由外翻回到內翻,則不致於影響功能,而壞腳足根仍會處於外翻的狀況。
單腳墊腳尖站 (single heel rise sign) : 行走時,脛後肌會跟腓腸肌協同一起做推進的動作,站立時觀察是否會疼痛,甚至無法做出動作。
趾外展 (too many toes sign) : 若前足外展嚴重,從後面觀察,外側可以看到二趾以上 (正常是1趾多)
第一腳趾抬高 (1st metatarsal rise sign) : 雙腳平均站立,測試者將受試者做被動的小腿外旋或足根外翻的動作,若有脛後肌失能的,第一蹠骨會被抬起離開地面。
脛後肌肌力測試 (posterior tibialis muscle test)
影像檢查
超音波 : 可看出脛後肌的肌腱、第一楔骨跗骨關節、踝關節是否發炎、積水或斷裂,如果已經出現病理性的變化時,則可同時用來做導引注射。
X 光 : 站立時X 光,可以發現 lateral talocalcaneal angle 減少,AP talocalcaneal angle 增加 (正常兩者皆約30゜-50゜)
CAM boot AP Talocalcaneal Angle Lateral Talocalcaneal Angle
治療
第一線仍是以非類固醇止痛藥 (NSAID)、活動限制、休息,為主要的治療。另外輔具的穿戴,例如行動式的固定板 (CAM boot)、足根杯,足弓墊,都可以減緩疼痛。 疼痛發炎情況緩解後,則可以開始運動治療,常用的包括 : 墊腳尖練習、足弓毛毛蟲練習、足弓抬高練習、足趾寫字練習、趾抓練習…等等,強化脛後肌、腓腸肌、比目魚肌、阿基里氏腱向心收縮及離心收縮的能力。
請問PTTD病人還適合慢跑嗎?謝謝您🙏
可以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