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夾擠症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夾擠症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夾擠症可說是肩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大約佔了肩關節問題的1/3-2/3,最常見於手舉過頭的工作者或運動員。肩夾擠分為外夾擠和內夾擠。

外夾擠即是一般所謂的肩夾擠症,是指肩峰下至肱骨頭之間,在手臂上舉時,空間的相對變化 (一般1.0-1.5 cm)。可能的原因有三種: 1。先天構造的問題: 例如勾狀肩峰,這空間自然狹窄,但這比較少見,一般也不會先考慮這個因素,因為構造的問題已然存在,為何後來才發生,所以處理上會先從其它方面下手。2。肌動學不良、肩胛骨律動不好: 當手臂上抬時,肱盂關節要穩定,正常情況下,肱骨頭會稍下沉,這個機制肩胛下肌、棘下肌、二頭肌就很重要。當肩外展超過60゜時,肩胛骨開始向上旋轉,這樣可以容許更大的空間,這時斜方肌、前鋸肌就很重要,當然鎖骨下肌、胸小肌、擴背肌也要有協同運動。這種運動控制的調整需要評估和訓練。3。若是肱骨頭和肩峰之間的構造先出現病變,發炎腫脹,則相對的空間也就減少,就容易發生過度擠壓。可以包括肩峰上滑囊炎、旋轉肌發炎 (此處即為棘上肌、二頭肌、肩胛下肌)。

內夾擠則是指發生在旋轉肌袖和關節面之間的問題,另一種理解方法是肱骨頭和關節盂間構造的問題: 最常遇到的是棘上肌、和棘下肌有狀況。包括關節側的旋轉肌袖撕裂,上關節唇撕裂傷 (SLAP),肱盂關節旋轉不良 (GIRD) 等。

理學檢查還是診斷的重點,當多項檢查合併測試時,診斷正確率就能提高。包括Hawkin (肩前曲屈+內轉),Neer (固定肩胛骨下沉+被動肩前曲屈),Jobe (Empty can test,肩阻抗外展+內轉),Painful arch (外展70゜-120゜發生疼痛)。另外超音波為臨床上第一線的檢查工具,當治療超過六周以上未見改善,可以考慮 MRI 的檢查。經影像檢查後,若是沒有結構上的損傷,可以先嚐試非類固醇的止痛藥 (NSAID); 若還是不行,肩峰下滑囊注射 (麻藥+類固醇) 加上動作控制訓練,能達到最大的止痛效果和功能恢復,是目前肩夾擠症治療的主軸。至於關節鏡肩峰下減壓手術 (包括肩峰成形+滑囊刮除+喙突肩峰韌帶切除),研究指出,和保守治療並無太大的差異。

若一直放著不管,後續可能造成肩旋轉肌袖的大發炎、斷裂、五十肩的狀況。

參考資料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StatPearls [Internet], Last Update: April 1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