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交疼痛是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問題,光是診斷出病因可能就需要長時間的檢查; 即便知道診斷了,在治療上有也可能不會達到100%。預估的發生率約有15% (但有可能更多),好的治療需要病人、醫師、治療師之間互相的配合,同時對疾病也要有正確的觀念。
大部分看到的性交疼痛案例都是續發性的 (以前有過性生活,但不會疼痛,後來才發生)。疼痛可以是反覆性或持續性,發生於性交前、或中、或後。在治療上比較好的判斷是先了解疼痛發生的部位,再根據相應的原因來治療。
進入時疼痛
外陰部疼痛、前庭疼痛 (Vulvodynia, Vestibulodynia)
有輕觸痛、灼熱痛,黏膜是正常或有點發紅; 可以做Candida 黴菌培養; 症狀可以是持續性 (一直感覺不舒服,或嚴重或輕微) 、誘發性 (性交、塞藥、碰觸時才痛) 或混合型,可以是局部或是廣泛性的疼痛。治療上包括口服藥物 (TCA, Pregabalin)、局部塗抹藥物 (麻醉藥、動情素、睪固酮)、局部注射 (低濃度葡萄糖PIT,肉毒桿菌 Botulism)、神經阻斷 (Pudendal n. block, Caudal epidural block)、神經調節 (Sacral n. neuromodulation, SCS),搭配骨盆底肌的物理治療也會有幫助。
陰道痙攣 (Vaginismus)
嘗試進入時,骨盆底肌不自主痙攣,嚴重者即使單指檢查都無法完成。治療骨盆底肌時,最好能合併認知行為治療 (CBT)、心理治療 (針對有Psychotrauma, sexual trauma)、物理治療 (骨盆底肌膜放鬆)、階段性擴張器,另外骨盆底肌肉毒桿菌注射 (經陰道或從外側) 也有很多的研究報告有效。
外陰部皮膚、黏膜病灶、感染
皮膚及黏膜無菌性發炎、萎縮、Lichen planus、Lichen sclerosis, Psoriasis; 感染性發炎包括細菌、黴菌、滴蟲、病毒的感染,可以做分泌物細菌培養
進入後疼痛
潤滑不足
陰道黏膜可以是正常或乾燥的, 大致分為性冷感 (心理層次) 或陰道乾燥 (身理層次)。性冷感在病史上要注意到性生活的滿意度、對身體形像滿意度、心理創傷、害怕疼痛的預期心理。黏膜乾燥多為荷爾蒙不足造成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卵巢功能衰退、使用荷爾蒙制劑,可以驗動情素、黃體素、濾泡成熟激素)、另外貧血、糖尿病神經病變、電療、化療也可能影響。
停經後陰道萎縮
性交疼痛是陰道萎縮常見的症狀,約有50%停經後婦女會出現陰道萎縮。包括陰道黏膜及外陰部黏膜變薄、蒼白、缺少彈性、變乾、喪失凹凸、最後導陰道縮小、變短、小陰唇萎縮。治療上可以使用局部潤滑劑,但仍是以補充動情素最有效 (最好使用陰道塞劑/凝膠型式或口服Ospemifene)。
深入時疼痛
骨盆底肌失能、緊繃、陰道痙攣
骨盆腔感染 (包括卵巢、子宮)
可做分泌物病菌培養 ( Gonococcus, Chlamydia, Trichomonas, Herpes virus),若有常期骨盆腔發炎的病史,則要考慮骨盆腔的沾黏,必要時以腹腔鏡檢查。
子宮內膜異位症
長期有痛經病史,內診時在陰道、直腸間有節結狀,可做骨盆腔影像學檢查 (陰道超音波、CT、MRI、腹腔鏡)
非生殖系統問題
例如,間質性膀胱炎會合併泌尿道症狀: 頻尿、急尿、夜尿、小便疼痛; 腸燥症: 長期腹瀉、便祕、脹氣; 纖維肌痛症: 全身多處的疼痛、長期疲倦、失眠、情緒障礙等。
產後性交疼痛
第一胎後,約有20% 產婦在半年後仍會主訴有性交疼痛。這與生產時陰部撕裂傷、剪EP (自然產時,婦科醫師為順產,人為剪開一個外陰的傷口,來擴大產道)、使用產鉗、會陰部過度拉扯有關。指診時發現有硬化疤痕,或是某部分肌肉層有缺損、凹陷,若符合之前撕裂處則診斷更為明確。當然還要考慮產婦的心理狀況及哺乳造成的動情素較低,因而潤滑不足。
診斷
完整的病史仍是最重要的,因為跟患者的心理問題和伴侶問題都有關係,需要醫師、病人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礎。
視診
觀察外陰部黏膜 (皮膚病變? 傷口? 感染分泌物? 黏膜萎縮?)
棉棒測試 (輕觸痛? 疼痛範圍?)
內診
固定位置的疼痛,常代表著結構性問題需要治療; 骨盆底肌 (張力? 激痛點? 固定位置?),骨盆觸診 (雙手觸診,子宮? 卵巢?),鴨嘴檢查 (陰道分泌物? 萎縮? 潰瘍?)
超音波
腫瘤? 子宮內膜增厚? 水瘤? 腹水? 骨盆底超音波(2D,4D超音波)
總之,性交疼痛需要多方向的治療,醫師、心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一起努力,同時患者也要對自已的疾病有了解,才能好好配合治療。
參考資料
Dyspareunia StatPearls Publishing; [Internet] 2022 Jan-, Muhammad Tayyeb1; Vikas Gupta2.
Dyspareunia in Women JAMA insights, JAMA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8, 2022
Dyspaneunia in Wome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October 1, 2014 Volume 90, Number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