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疼痛 – 中樞性疼痛、痙攣痛

中風後疼痛 – 中樞性疼痛、痙攣痛

中風的病人常常有疼痛的問題,除了原本就有的肌肉骨髂系統疾病之外,因為神經受損、肢體無法活動,還會產生一些特有的疼痛現象,會比中風前更難處理。中風後常見的疼痛包括中樞性疼痛痙攣攣縮痛癱肩痛頭痛…等。

中樞性中風後疼痛 (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

中風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單側肢體無力,然而有些中風的患者在無力側,會同時出現自發性、陣發性的疼痛、輕觸痛、感覺異常(例如麻、刺、熱、揑、無法形容的痛)等現象,可以是小範圍的如一個肢體或關節,也可以是大範圍的例如是整個癱側都受到影響。據統計約有1/10的中風患者會有這樣的情形,如果是下視丘或腦幹中風的話則高達1/2。且在一年內就發作的佔了90%。這種因中樞神經受損而產生的疼痛,稱為中樞性疼痛 (CPSP)。原因包括去輸入神經痛、中樞過敏化、感覺傳導路徑的不平衡。

藥物治療

此類疼痛歸在神經病變痛 (neuropathic pain), 因此用於神經痛的藥物也同樣適用。包括抗憂鬱藥 (TCA, Amitriptyline; SNRI, Duloxetine)、抗癲癇藥 (Lamotrigen, Gabapentin, Pregabalin, 但Carbamazepine無效)、碼啡類藥 (較少做為第一線藥物)、靜脈注射藥物 (試驗中靜注Morphine、Lidocaine、Propofol可減輕疼痛,但轉口服的morphine、Mexiletine 常因副作用而停藥)。單純局部的疼痛,可以用含辣椒素 (Capsaicin) 的軟膏來減輕症狀。

非藥物治療

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為一非侵入性的治療,幾乎沒有副作用,透過顱外部磁場的改變,引發腦皮質上電場的變化,興奮或抑制局部腦神經。然而需要持續多次的治療。可做為皮質電極刺激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的預測指標。另外也有手術治療,在下視丘及腦水管周邊灰質置放電極的深顱刺激術 (Deep Brain Stimulation)。

痙攣 (Spasticity) 和攣縮 (Contracture) 痛

動作要順暢需要拮抗肌彼此的協調。中風後,因為神經路徑受損,拮抗肌群可能會有無力、持續緊縮、或彼此不協調。有1/3的中風病人會因抑制性的神經損傷,造成肌肉強直性收縮,長期處於收縮狀態的肌肉,會造成肌纖維縮短、疼痛。關節也會因此或因為無力廢用而產生關節攣縮,疼痛。這種情形,在出血性中風、腦幹中風、大中風後的病人最為常見。痙攣在上肢主要以屈肌為主、在下肢主要以伸肌為主,這就造成典型中風病人的姿勢。上肢肩內轉、內收、肘腕指屈、下肢膝伸、足指地的步態。

藥物治療

全身性的張力過大,可用藥物治療,常用的有Baclofen、 Tizanidine、 Benzodiazepam, 這些藥物都有頭暈、嗜睡的副作用,所以要小心使用。

非藥物治療

肉毒桿菌注射: 常用於手、腕、踝的部份。例如肩胛下肌、腕屈、指屈肌、腓腸肌,肉毒桿菌作用神經肌肉結合板,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能讓肌肉放鬆,以利後續的復健。除此之外,甚至需要支架固定,以維持關節的角度,避免再攣縮回去。

神經阻斷術: 例如阻斷Tibial n., Sciatic n. 神經,讓肌肉放鬆。

復健治療

治療痙攣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所以一旦中風急性期過後就需安排復健。包括正確的肢體擺位 (positioning)、例如將肩膀外展、前屈、外轉。同時將關節做可容許最大角度的活動,以避免關節攣縮。肌肉做伸展,並設計動作,讓患者儘速回復日常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