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1

下背痛 -1

大家都有過下背痛,因為下背痛的醫療花費更是高,高達85%的下背痛,一開始,都沒有確定的診斷。這些非特異性下背痛患的患者約5成左右,會在一個月內改善,甚至6周內會自癒。下背痛的處理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下背的活動,而不是靠吃藥和躺床休息。大部分的下背痛還是以肌肉、筋膜、韌帶的問題為多。

1.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分為脊椎內、脊椎外、類坐骨神經痛三種 (參考前篇文章 下背部; 不是所有的坐骨神經痛都是脊椎的問題),脊椎內坐骨神經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腰椎椎間盤突出 (HIVD)。

如圖若是L5-S1 HIVD,是壓迫S1神經根,疼痛會傳到小腿後外側、足跟、外踝、小趾;L4-5 HIVD會壓迫L5,疼痛傳到小腿前外側、足背外側和大腳趾;L3-4 HIVD,會壓迫股神經(其中的L4),疼痛放射到大腿前外側、膝前、小腿前內側。其中 L4-S1 HIVD 就佔了95%。

要注意的是椎間盤突出,特別是早期 (6-8周內) 並不一定會有坐骨神經痛,而是以廣泛性的下背痛來表現、休息時會減輕症狀。另外有1/3的椎間盤突出 (by MRI),是無症狀的。所以要小心評估,不能太快下結論。

理學檢查最為重要,SRLT (30-70度,high 90% senstivity, poor 26% specificity, hig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Cross SRLT (27% sensitivity, 88% specificity), reverse SLRT (測試L4神經根),Sitting SLRT (good rule in test)。 若是出現坐骨神經痛,有95% 是因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引起。

另外腰椎狹窄也會造成脊椎內坐骨神經痛,但多為年紀較大、慢性疼痛者,同時有間歇性跛行、以及前彎改善的特性。

2.腰椎小面關節疼痛

腰椎小面關節疼痛是腰椎一節一節之間滑囊關節的退行性變化,約佔3-4成的慢性下背痛,小面關節承受了約1/3的負重。主要疼痛的位置如圖示,也是集中在下背、臀、大腿的部分。以女性、年紀大、L4-5 > L5-S1,前彎改善、後仰加劇 (跟坐骨神經痛不同),會有僵硬感 (久蹲挺不直) 或是晨僵、活動後改善的關節炎表現,觸診時會有關節周圍的疼痛。X 光可以看到小面關節退化和椎間間隙變狹窄。診斷上除了X光、MRI 看小面關節外,超音波更可看到關節囊腫脹、關節面不平順等。另外還可做超音波導引診斷性注射來確定 (可以直接注射入小面關節囊或做MBBB 來阻斷關節的感覺神經)。

3.薦髂關節 (SIJ) 痛

約90% 薦髂關節痛,會在後上髂嵴 (PSIS) 出現壓痛,60% 有下肢麻刺感。痛主要出現在下背、臀部、鼠蹊、大腿,麻刺主要在側、後大腿及後小腿 (似坐骨神經痛的分布)。可能的原因包括外傷史、反覆拉傷、懷孕、腰椎手術等。

動態理學檢查上可以用 Gillet test, Standing Flexion test, FABER test 來評估SIJ的活動性,小腿可能出現異常張力。另外誘發測試包括: PSIS 內下側壓痛 (Fortin Finger test),FABER test/Gaeslen’s test/Distraction test/ Thigh thrust test/Sacral thrust test/Lateral Compression test。

X 光,CT,MRI 能看出薦髂關節病變,但不能診斷下背痛就是薦髂關節痛引起的。可以做超音波導引注射,來診斷兼治療。

復健治療上特別著重臀大肌、犁狀肌、豎脊肌、腰方肌、以及核心肌群的平衡訓練,當然除了復健外,還有介入性治療包括

a. 增生治療: 在薦髂關節內及周邊韌帶 (包括 iliolumbar lig., Post sacroiliac lig., Dorsal sacroiliac lig., Sacrotuberous lig., ) 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水或PRP.

b. 類固醇注射: 在薦髂關節內及關節外注射類固醇。

c. 射頻 (RF, Radiofrequency ) 電燒: 利用 cooled RF, 或 bipolar RF,燒灼S1-S4的背枝神經的側分枝 (lateral branches of S1-S4 nerve root post rami).

d. 脈衝式射頻神經調控 (Pulse RadioFrequency, PRF): 利用 pulse RF 改變 A-δ及 C fiber神經對痛覺的傳導,治療位置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