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頸因性頭痛嗎?
頸因性頭痛,屬於次發性頭痛的一種,是由於高位頸椎 (C0-C3) 的問題,而導致的頭痛。包括枕寰關節 (C0-1)、寰樞關節 (C1-2)、頸椎小面關節 (C2-3)、椎間盤、枕神經 (包括大枕、小枕、第三枕神經)、周圍肌肉,都有可能是疼痛源。若是外傷所造成的則可能來自於下頸椎。
典型的頸因性頭痛大部分是單側性的,也可為雙側,時間由幾小時甚至轉變為持續性的疼痛。範圍從後枕、顳部到眼窩處。並可以在頭、頸、面部的肌肉發現多個肌筋膜板機點。在肩頸背部疼痛的範圍包括小面關節痛的傳導位置,或是肌肉板機點的傳導位置,甚至可到達手臂 (例如斜角肌的感傳)。患者頸椎的活動度受限,若固定一個姿勢太久也會加重。大約有4成的人會同時有顳顎關節的問題。疼痛時不太會出現畏光、畏聲、嘔吐等情形。
測試方法 :
姿勢評估 : 頸因性頭痛和上交叉症候群的表現一致,有人提出頸因性頭痛是一最終的走向。上交叉症候群中,背部上斜方肌、頸夾肌、提肩胛肌、中下斜方肌拉長而緊繃,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胸小肌、枕下肌群縮短而緊繃。
頸曲旋轉測試 (Flexion rotation test) : 用來測試頸椎 C1-2 的活動度,在頸源性頭痛中,上頸椎測試是最重要測試。正常約為45゜,若減少10゜以上,可能是痛側的 C1-2 關節面障礙,但也有可能是對側枕下肌群 (suboccpital m) 太緊繃。
Janda 頸曲測試 (Janda cervical flexion test) : 深頸曲肌無力是上交叉症候群最大的特色。當仰躺看腳趾時,會先出現頭前傾 (protrusion, 因為胸鎖乳突肌過度活化) ,而非柔順的頸椎前彎 (chin tuck, 伸頸肌群無力的表現)。
Craniocervical flexion test : 透過數據化的回饋,讓測試者漸漸習慣使用深頸曲肌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fcQIRm9Ew)
呼吸評估 : 因為胸鎖乳突肌及斜角肌過度活化代償無力的深頸肌群,常有胸式呼吸先行於腹式呼吸的情形,同時使橫膈膜功能不彰。
X ray/MRI : 常常可以看到頸椎弧度變直、退化性表現、椎間盤突出,但仍需要跟臨床症狀配合,才能確定。
治療原則
藥物治療 : 非類固醇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但通常效果不好。
板機點治療 : 頸源性頭痛的患者,在顏面部的顳肌、咀嚼肌、頸部前後肌群、肩胛骨周圍肌群都可以發現相當多的板機點,可以做乾針治療或注射治療。
小面關節注射 : 超音波導引下,做C1-2, C2-3的小面關節注射。
神經阻斷術 : 超音波導引下,做大枕神經、小枕神經、第三枕神經的阻斷,若是小面關節注射有效,也可以做射頻療法。
頸椎、胸椎的快扳手法及鬆動術
肌肉伸展 : 針對緊繃的肌肉,有板機點的肌肉來伸展,常用的有PIR (post isometric relaxation),Spray and Stretch
筋膜伸展 : 基本的徒手筋膜伸展或是使用器械幫忙 (IASTM)。
運動治療 : 依據個別的評估後,給於運動治療及姿勢矯正。活化不使用的肌群,放鬆過度活化的肌群,併常提醒姿勢的改善 (例如駝背、圓肩、頭部前傾)。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Vol. 6 No. 3, Sep 2011, Page 254 – 266 Cervicogenic Headaches: An Evidence-Led approache to Clinical Man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