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隧道位於足踝內側,跟腕遂道構造類似。底部是骨頭,上面有曲肌支持帶 (Flexor Retinaculum) 箍住,中間有韌帶、神經、血管通過。當踝隧道內的神經受到壓迫時,就出現了踝隧道症候群。
症狀
跟腕隧道症候群相似 ; 內踝會疼痛,痛覺可以往上或往下傳,足底會 痲 (但足根部比較少見),刺、灼熱、甚至有病人會主訴 發冷 等神經異常的感覺。睡覺時可能會因而痛醒,日常隨著活動症狀會加劇。同時可能有足底抽筋、腳踝腫脹。
原因
80% 可以找到明確的原因
結構異常 (肌腱,神經,血管): 例如常見的腱鞘囊腫、神經瘤、靜脈曲張,附屬肌肉(accessory FDL),曲肌支持帶發炎增厚,造成神經的壓迫
足根外翻,扁平足: 造成踝隧道壓力過大,特別當行走站立時,因承重,症狀更明顯。
過度使用: 運動員,久站,久走的工作
外傷: 造成關節炎,韌帶受傷腫脹而壓迫
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
診斷
臨床上主要靠症狀來診斷。
理學檢查: 嚴重時可以看到肌肉萎縮 (外展足姆短肌AHB,足小趾肌Abdutor Digiti mini),無力,Tinel sign (敲擊脛後神經,出現症狀),Phalen equivalent stress test (足背屈及外翻10-20秒,出現症狀)。或是看到扁平足合併足根、前足外翻。
NCS, EMG: 為一輔助診斷的工具,但不容易判讀,常會有偽陰性。
影像檢查: MRI,超音波
鑑別診斷
踝隧道症候群,常常被延遲診斷出來。當有足底麻時,常被當成坐骨神經痛,足底筋膜炎來治療。另外膝副韌帶會有向下的傳導痛,前足痛 (Metatarsalgia) 也會出現足底灼熱感,脛後肌失能 (PTTD, 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造成脛後神經壓迫,也要列入鑑別診斷。
治療
貼紥成正位足或內翻足,足弓/根墊改善外翻扁平足
降低活動量、適度的休息
物理治療: 冰敷、按摩、脛後肌、足底肌群強化運動
藥物: 非類固醇止痛藥
注射治療: 以超音波導引做脛後神經 ”解套注射”,將脛後神經和周圍沾黏的組織以解套液游離開來,也可以在踝隧道注入類固醇,改善因組織發炎腫脹造成的神經壓迫。最重要的還是找出個別原因加以治療。
手術治療
有效率差別很大,因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術式,症狀持續的時間成功率都有不同。跟腕隧道手術一樣,也會有術後再沾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