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導引經神經孔腰椎硬脊外注射

超音波導引經神經孔腰椎硬脊外注射

脊椎神經孔是脊神經走出脊椎的孔洞,因為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小面關節退化會造成神經孔狹窄而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的症狀。若是頸神經壓迫還會有膏肓痛、痛或麻會傳導到肩、前臂。若是腰椎神經壓迫就會有坐骨神經痛、痛或麻會傳導到臀部、小腿甚到腳底。

在開刀之前,一般都會先採用保守療法。若是止痛藥物的效果不好、或復健治療效果不好,可以優先考慮經神經孔類固醇硬脊膜外注射。經神經孔硬膜外注射一般都是由X光導引,近來大多可以改用超音波導引。但是超音波導引在肥胖的患者、退化嚴重者、有解析度不足的問題,另外因為沒有使用顯影劑確認位置,仍無法100% 排除血管內注射的風險。

理論上,藥劑愈靠近硬膜外的位置 (接近脊椎) 效果愈好,然而風險也愈高 (包括血管內注射、硬膜內注射),所以大都會從神經根旁注射開始嘗試。若1-2次神經根旁注射效果不好,就可以考慮經神經孔硬膜外注射。

經神經孔硬膜外注射的研究很多,使用的藥劑也都有研究

傳統方法 (classic, subpedicular, supraneural) :

針尖抵達安全三角區,從横突下方進入,若以Gofeld的方法,在超音波下可達到脊柱體的最靠中間的地方

一張含有 醫學影像, 產科超音波檢查, 放射學, 醫學射線照相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椎尖盤後 (retrodiscal, infraneural) :

針尖抵達Kambins 三角區,主要是能夠達到腹側的硬膜外病灶 (例如椎間盤突出),理論上也以較少血管損傷的機率。可以頂到椎間盤再向後退些。

神經根後 (Retroneural , retroforamen) :

針尖在連接區的椎間孔,容許大約2mm 的前後差距,最好是用CT 導引,在超音波上Galiano的方法最為類似,找到椎板、小面關節腔、從小面關節旁入針。只是CT 的研究證實這種方法也有很好的硬膜外擴散程度

另一種變形 :

針尖從横突上方進人,頂到小面關節側面後退回 2-3mm,針面朝內往小面關節 (SAP) 往前滑入約5-8 mm,但在小面關節前超音波會被擋住,是為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