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
椎間盤因為纖維環破裂,髓質向後突出,則會壓迫神經,造成神經根症狀,依照壓迫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即所謂的椎間盤突出 (HIVD); 若是未產生壓迫,僅因髓質漏出而引起發炎,可以刺激硬膜或神經產生疼痛,則不會表現出神經根症狀,即稱為椎間盤疼痛 (discogenic pain); 或是椎間盤退化後,椎間盤高度變矮,而引起後續的病生理變化。
小面關節
站立時,小面關節約負擔脊椎承重的1/3,因為常期負重、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脊椎滑脫都會造成小面關節的問題。可以是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積水、關節肥大、骨刺、囊腫。小面關節囊本身有豐富的神經感覺,會引起疼痛。除了本身關節的疼痛外,還會引起豎脊肌代償性緊繃,若有骨刺、肥厚,向前則可造成神經孔狹窄,出現神經根壓迫的症狀。
黃韌帶
黃韌帶是兩個椎板間的韌帶,連接著小面關節囊內側和脊間韌帶,以彈力纖維為主,形成脊椎後方,脊椎骨之間的保護。在腰椎,黃韌帶還會延伸到椎間孔,在頸椎則無。腰椎的黃韌帶厚度約為頸椎的二倍 (3-6mm vs 2-3 mm)。因為椎間盤高度變矮、小面關節炎,或因老化彈性纖維流失,加上反覆前後屈伸,都會造成黃韌帶增厚。一旦增厚可以造成椎管狹窄,則會有疼痛、間歇性跛行的症狀; 若增厚處靠近椎間孔,則會造成椎孔狹窄,因而壓迫神經根。
若要準確的知道這三個部位的情況,還是需要核磁共振 (MRI) 的檢查,再根據病變的位置做相應的治療。如置頂的MRI圖片,即可看到小面關節肥大、黃韌帶增厚 (紅箭頭)、椎間盤向後突出 (藍箭頭)造成椎管狹窄,患者有神經性跛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