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是身體直立的基礎,骨盆的歪斜,可以向上導致了脊椎側彎、也可能向下影響髖、膝、關節的活動。基本上下背痛、髖、膝疼痛,都會考慮骨盆的影響,也習慣從骨盆開始評估及下手。
骨盆是由髂骨(ilium)、薦骨(sacrum)、尾骨(coccyx)構成,所以形成薦髂關節、恥骨聯合關節、薦尾關節; 骨頭間相對位置多而複雜,薦髂關節的問題 (即薦骨、髂骨的相對位置),臨床上還是較多,也會優先處理。
治療時,除了處理關節本身 (例如關節炎、韌帶受傷)、也會考慮造成關節錯位的原因,一般都以肌動學的角度來看待,找出肌力不平衡的地方,予以矯正,讓骨盆回到正位。這樣治療才能標本兼治,不易復發。
骨盆前、後傾 (需注意參考股骨位置,來做修正):
<<腹肌 (腹直肌、腹横肌、腹內外斜肌) ; 臀大肌、股四頭肌>>
<<髂腰肌、縫匠肌、股薄肌、股直肌 ; 腰方肌、豎脊肌>>
骨盆高、低 (即左、右傾,參考水平面)
<< 內收肌、腰方肌 ; 擴筋膜張肌、臀中肌>>
骨盆旋轉 (水平面)
<<臀大肌、犁狀肌、腰大肌 ; 恥骨肌、擴筋膜張肌>>
骨盆扭轉
當兩邊骨盆前後傾程度不同時,就會有扭轉,所以扭轉是很常見的
薦骨前、後傾 (相對髂骨而言)
同側前傾、對側後傾; 同側後傾、對側前傾; 或雙上側前傾、後傾
SOT (Sacral Occipital Technique) 學派將骨盆扭轉加以分類,其特色如表,同時給予楔型磚,以患者自身重力來調整骨盆,再找出弱的肌肉,想辦法讓它正常發力,可以用來整治骨盆的歪斜。